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顺河 > 文化旅游

张钫故宅

信息来源:顺河回族区人民政府   日期:2022-11-18

  初秋的夜晚,月华如水,皎皎银辉照见古城曾经的繁华。

  漫步在古韵悠悠的双龙巷,在青砖石瓦中感受宋韵,偶见街边手艺人娴熟地编织着竹篮。张钫故居、杜孟模故居、状元居……巷子里高门大院鳞次栉比。其中,张钫故居是一座传统的三进四合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故宅展厅记录着张钫的生平事迹。从幼年提笔写千字文的轶事到辛亥革命中的浴血奋战,再到兴办学堂、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的善举,张钫这个名字已与开封这片热土紧紧相连,时至今日,在双龙巷附近居住的老人还时常向儿孙们讲起张钫当年发放粮食、救济百姓的场景。

  时间回溯到1929年,张钫时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赈务委员会主席。当时,豫西地区兵、匪、旱三灾并袭,大批灾民扶老携幼到省城开封求生,张钫主持振务,多方筹款放赈。1930年1月中旬,赈务委员会在开封下设救济院,下辖三个舍饭场。除安置灾民在舍饭场外,张钫还成功组织、动员一批灾民“作工就食,垦荒牧畜”,到河北省、东北等地落户垦荒。此项措施共计运送灾民43批,3万余人,相对于当时“杯水车薪”的临时性救济措施,移民垦殖拯救了大批奄奄待毙的河南灾民。

  1942年,河南全省又遇到了多年罕见的大旱,田间颗粒无收,老百姓为了生计,只得外出逃荒。灾民不断流入西安,把西安四城围了数十公里。张钫目睹西安各街道屋檐下遍地躺着灾民,一问,都是从河南来的,痛心不已,当时就以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和河南省旅陕同乡会会长的名义发出请帖,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志士贤达50人,齐聚张公馆,动员为灾民募捐。张钫带头将自己在汉中的水田四十顷全部变卖,捐赠救济,在场诸人无不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勠力赈灾。

  舍饭于开封、施赈于陕西、济灾于乡里,张钫对河南人民有恩,河南人民一直把他铭记在心,称他为“老家长”。但一家之长不好当,“如何给国家给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以尽自己的天职”是张钫常常思考的问题。在任职河南建设厅长期间,为使开封这座饱受黄河水患的城市长治久安,张钫主持整治河道,兴修水利,并多方筹措经费,成立了河南省水利局,还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即现在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张钫身上,儒雅浪漫与务实肯干并存,他钟情于传统文化,曾搜集大量金石字画、墓志石刻,并营造千唐志斋中,为中国古碑文的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又心系桑梓、忧国忧民 ,一生曾创办两个民生煤矿,一个在河南新安,一个在陕西勉县。两处煤矿运营多年,利在乡邻,功在社稷,其中陕西的民生煤矿公司,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第一民族煤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生命的最后,张钫仍然希望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晚年的张钫不顾身体老迈,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撰写了30万字的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几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史料。

  踱步在故居在各个展厅中,品读着张钫的传奇人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张钫的爱国情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月至中天,我们出了张钫故居,仿佛从过去穿越而来,双龙巷依旧灯火通明,热闹熙攘。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张钫故居渐行渐远,但一颗火种却已植于心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仍要以张钫为灯塔,走好脚下的路,履行新的使命。


QQ图片20201105161659.jpg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1 16:41:37